五家美国小企业诉美政府关税政策案开庭审理综述
案件背景
2025年5月13日,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开庭审理五家小型企业起诉联邦政府加征关税的诉讼。原告方认为,美国政府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对进口产品加征关税的行为属于越权行政行为,且未经国会批准,违反宪法对关税立法权的分配。
核心争议点
- 行政权力边界问题
- 原告方主张,总统无权在未获得国会授权的情况下单方面实施全面关税措施。根据美国宪法,关税立法权属于国会,总统的紧急状态声明和关税政策超出了宪法赋予的权力范围。
- 原告律师称,此举是“行政权力前所未有的非法扩张”,可能破坏三权分立原则。
- 关税对企业的影响
- 五家企业因关税政策面临严重财务压力。例如,特里精密骑行服装公司(Terry Precision Cycling)已支付2.5万美元额外关税,预计2026年成本将达120万美元;佛罗里达州小企业主埃米莉·莱伊的文具公司因关税陷入十几年来最严重的经营困境。
- 原告方强调,关税推高生产成本、削弱国际竞争力,并可能导致裁员或倒闭。
- 法律依据与程序争议
- 原告援引美国宪法和《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条款,指出IEEPA并未授权总统实施全面关税措施,且总统的紧急状态声明缺乏法律依据。
- 美国司法部反驳称,国会是唯一有权质疑总统紧急状态声明的机构,且原告尚未证明自身已直接受到关税损害,要求法院驳回诉讼。
案件影响与潜在后果
- 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 若法院支持原告,可能迫使政府暂停或修改现行关税政策,缓解中小企业负担。反之,若政府胜诉,则可能进一步扩大行政权力在贸易政策中的适用范围。
- 对联邦政府权力的约束
- 此案可能成为限制总统行政权力的重要判例。法律界人士认为,若国际贸易法院裁定政府行为违宪,未来类似争议可能提交至美国最高法院,其判决将对行政与立法权的边界产生深远影响。
- 国际贸易规则的连锁反应
- 该案与加州起诉联邦政府的关税案(申请初步禁止令)形成联动,可能加剧联邦与州政府、国内企业与政府间的矛盾,同时影响国际社会对美国贸易政策合法性的判断。
后续进展
美国国际贸易法院预计在未来几周内发布书面判决。无论结果如何,此案均可能重塑美国关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方式,并为其他受关税影响的企业提供法律救济参考。
(注:以上信息综合自多篇报道,案件细节可能随审理进程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