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logo

2025年长时间大范围干旱是什么原因?

2025年全球及中国多地出现长时间、大范围干旱,其成因是多重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的驱动作用

  1. 气温升高加剧蒸发与水分失衡 全球变暖导致大气持水能力增强(每升温1℃,大气持水能力增加7%),使降水分布更不均匀,干旱期延长。同时,高温加速地表水分蒸发,土壤和植被失水更快,形成“干-热”恶性循环。例如,华北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0.8℃,春旱与伏旱叠加风险显著。
  2. 水循环紊乱与极端天气频发 气候变暖扰乱全球水循环,导致“暴雨更猛、干旱更久”。2025年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的交替出现(如2024年强厄尔尼诺转2025年拉尼娜),加剧了气候模式的不稳定性,引发极端降水与干旱的交替。例如,广西因拉尼娜导致秋冬连旱,而北方地区则因季风异常降水偏少。

二、气候现象与环流异常的直接影响

  1. 拉尼娜现象的持续影响 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赤道中东太平洋维持拉尼娜状态,导致东亚大槽偏强、西太平洋副高呈带状分布,水汽输送条件差。广西上空异常偏北风控制,降水显著减少,蒸发量增加。历史数据显示,拉尼娜年份广西易出现秋冬连旱(如1998-1999年夏秋冬春连旱)。
  2. 季风与副高异常 南海、西南季风减弱或路径异常,导致水汽输送不足;副高长时间稳定控制北方地区,形成持续晴热天气,加剧干旱。例如,华北地区全年降水偏少趋势明显,极端高温进一步加剧土壤水分流失。
  3. 积雪减少与水资源短缺 气候变暖导致北半球积雪减少(如加州内华达山脉),春季融雪减少直接影响河流补给。例如,黄河中游降水偏少30%-40%,五大水库蓄水量同比下降,水资源调配压力陡增。

三、地理与生态因素的叠加效应

  1. 喀斯特地貌的特殊性 广西41%土地为喀斯特地貌,雨水易通过溶洞暗河下渗,地表蓄水能力差。干旱时水源迅速枯竭,人畜饮水与农业灌溉面临严峻挑战。
  2. 植被破坏与水源涵养能力下降 部分地区为种植经济作物(如桉树)砍伐原生林,导致土壤裸露、蒸发加剧,水源涵养能力减弱,旱情进一步恶化。

四、人为活动的加剧作用

  1. 农业用水浪费 广西作为中国最大甘蔗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