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中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4.5%,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表明,青年失业率已连续四个月下降,从3月的16.9%逐步回落至6月的14.5%。
1. 青年失业率的背景与趋势
- 结构性挑战:16-24岁青年失业率较高,主要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有关。这一群体面临“新手困境”,缺乏工作经验,同时部分行业(如教育、金融、房地产等)尚未完全复苏,导致岗位供给不足。
- 连续下降趋势:尽管青年失业率仍高于2024年同期水平(高出1.3个百分点),但连续四个月的下降趋势表明政策干预和经济复苏正在逐步显现效果。
2. 政策应对与建议
为缓解青年失业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
- 加强服务业支持:通过扩大服务业需求,创造更多适合青年的就业岗位。服务业是青年就业的主要领域,但近年来受到冲击较大,需进一步扶持。
- 就业指导与培训:鼓励企业增加大学生实习机会,帮助青年克服“新手困境”,提升就业竞争力。
- 社会保障改革:针对应届毕业生和灵活就业者,建立更加普惠的失业保障制度,确保他们在求职期间获得基本的社会保障。
3. 就业预期与消费信心
- 就业预期影响消费信心:青年失业率高不仅影响个人生计,还可能削弱整体消费信心。研究表明,就业预期与消费信心密切相关,只有稳住就业预期,才能有效提振居民消费。
- 宏观政策支持:通过加大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稳定经济增长,从而带动就业增长。2024年9月以来,中国政府已推出一系列稳增长举措,包括降准降息、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等。
4. 国际比较与启示
- 美国经验:美国大学毕业生失业率的上升也引发了对经济增速放缓和劳动力市场疲软的担忧。其原因包括市场需求与劳动力供应错位、人工智能技术替代岗位以及政策不确定性。
- 启示:中国在应对青年失业问题时,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注重结构性调整和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同时加强政策的前瞻性与灵活性。
5. 未来展望
- 短期目标:继续推动青年失业率下降,确保“稳就业”政策惠及最需要的群体。
- 长期目标:通过结构性改革和技术创新,提升青年就业质量,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
综上所述,16-24岁青年失业率虽仍处于较高水平,但已呈现持续改善趋势。未来需通过多管齐下的政策支持,进一步缓解青年就业压力,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