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美国关税政策的历史伏笔与当代影响
美国在1930年通过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不仅是一次经济政策的失误,更成为21世纪美国关税政策混乱的“历史伏笔”。这一法案的深远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教训的重复:保护主义的“诅咒”
- 关税引发全球贸易战的恶性循环
1930年法案将美国平均关税从40%提升至60%,覆盖2万多种商品,意图保护本土产业。然而,这一政策迅速引发加拿大、欧洲及日本等国的报复性关税,全球贸易额在1930-1933年间骤降66%,美国出口暴跌70%。这种“以邻为壑”的逻辑与当前美国对华、对欧加征关税的策略如出一辙,历史教训未被吸取,导致全球供应链再次面临割裂风险。
- 经济灾难的重演
该法案加剧了大萧条,美国农业危机恶化,中西部农民破产潮席卷,而工业部门也因出口萎缩陷入困境。如今,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同样被批评为“消费者买单”(贝森特在国会听证会上被迫承认关税成本最终转嫁给消费者),市场不确定性加剧,与1930年代的经济混乱形成镜像。
二、政治工具化:关税与国内分裂的共生关系
- 关税政策的“政治化”传统
美国历史上五次关税浪潮均与国内政治博弈密切相关。例如,南北战争的爆发部分源于南北双方对关税政策的分歧(北方支持高关税保护工业,南方主张低关税促进出口)。当前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同样被批评为服务于“美国优先”政治叙事,而非经济理性,导致国内利益集团分裂加剧。
- 政客的短视与民众的代价
1930年法案通过时,亨利·福特等企业家警告“玩火”,但政客们仍以“保护就业”为名推动高关税。如今,贝森特在国会听证会上的尴尬表现(无法正面回答“关税由谁支付”)暴露了政策制定者的混乱,而普通消费者和企业却承担了成本。这种“甩锅式政策”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但往往以失败告终。
三、历史反思的缺失:从“保护主义”到“单边主义”
- 自由贸易的“双重标准”
1930年后,美国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RTAA)逐步转向自由贸易,但这一转变更多源于自身利益受损后的妥协,而非对保护主义的深刻反思。如今,美国在WTO框架下频繁使用“国家安全”等借口加征关税,重演了1930年代的单边主义逻辑,却忽视了“损人害己”的历史教训。
- 再工业化的幻象
美国历史上通过高关税推动工业化的尝试(如麦金莱时期的《麦金莱关税法案》)仅在工业化初期有效,但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后均告失败。当前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关税“再工业化”,却未解决结构性问题(如劳动力成本、技术创新等),其效果堪忧。
四、对未来的警示
- 全球化的不可逆性
1930年的关税战证明,切断全球贸易链条只会导致“多输”局面。当前美国的关税政策若持续,可能重演历史悲剧,加剧全球经济动荡。
- 政策制定的理性回归
历史表明,关税政策需基于经济现实而非政治口号。罗斯福政府通过RTAA推动贸易自由化,最终帮助美国走出大萧条。当前美国需反思单边主义,回归多边合作框架,避免重蹈覆辙。
结语
100年前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为今天的美国埋下了“关税混乱”的伏笔:它揭示了保护主义的破坏性、政治工具化的风险以及历史教训的脆弱性。若美国无法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其“关税战”或将再次成为全球动荡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