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健身器材的质量与安全问题分析
背景与现状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公共健身器材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得到了广泛普及。然而,一些地方的公共健身器材不仅未能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反而因质量问题和安装不当导致安全隐患。央视《财经调查》栏目近期曝光了一些生产厂家将不合格的公共健身器材销售进入市场的情况,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质量问题
1. 材料与工艺问题
- 管材壁厚不足:国家标准GB 19272-2011《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 通用要求》明确规定,器材承载主立柱钢管壁厚应不小于2.75毫米。然而,一些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将管材壁厚降低至2毫米,导致钢材的抗锈蚀能力和承重强度大幅下降,极易出现断裂风险。
- 除锈和喷涂工艺偷工减料:部分厂家在除锈和喷涂工艺上偷工减料,进一步降低了器材的耐用性和安全性。
2. 安装问题
- 安装方式不当:国家标准明确规定,对于秋千、上肢牵引器、单双杠等非框架式底座器材,严禁使用膨胀螺栓进行地面固定。然而,一些厂家和社区为了图省事,将地埋安装方式改为地上安装,使用膨胀螺丝固定,导致立柱松动,存在安全隐患。
安全风险
1. 伤人事件频发
- 由于质量问题和安装不当,个别公共健身器材屡屡发生伤人事件。例如,有市民反映在使用健身设施时,器械突然发生断裂,险些被砸伤。
- 一些健身设施因长期缺乏维护,出现锈迹斑斑、零部件缺失等问题,增加了使用风险。
2. 检测与验收问题
- 检测报告造假:部分非标器材生产企业可以提供投标所需的检测报告,但这些报告往往是花钱购买的,存在造假现象。
- 验收环节漏洞:在一些地方,健身器材的检测和验收环节存在漏洞,导致不合格产品得以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
政策与措施
1. 国家政策
-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国家体育总局会同多部委印发该方案,明确要求扩大健身设施增量、提升健身设施质量、用好健身设施存量,推动城乡健身设施从“有”向“优”转变。
- 《室外健身器材配建管理办法》:国家体育总局2017年印发该办法,对器材采购、安装、监管、维修与拆除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
2. 地方行动
- 河北定州市整治行动:针对不合格健身器材问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当地执法人员会同公安等部门,在河北定州市对涉事企业依法立案调查,并制定专项整治方案,对当地体育用品企业进行全面排查整治。
- 上海康桥汇康园更新:康桥镇对汇康园内的健身设施进行了优化,更新了无靠背座椅,提升了市民的使用体验。
建议与对策
1. 加强监管
- 源头治理:市场监管部门应从源头加强对体育用品企业的排查整治,确保生产环节符合国家标准。
- 采购环节规范:在采购环节,应严格规范招投标和验收流程,避免低价中标带来的质量问题。
2. 维护与管理
- 建立维护机制:社区和公园等基层单位应建立有效的管护制度,定期巡查和维护公共健身器材,及时维修或更换损坏的器材。
- 公众参与:鼓励市民参与公共健身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