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爽大使的发言之所以“含金量还在上升”,主要体现在其背后展现的中国外交立场、国际局势演变以及对霸权主义的精准反击。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其价值提升的原因:
1. 对美国霸权逻辑的揭露更具穿透力
- “规则”与“秩序”的本质批判
耿爽在联合国多次指出,美国鼓吹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实为“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单边主义工具。例如,美国对海地加征关税(材料10†、12†)和拒发签证(材料11†、13†)的行为,暴露了其将国际规则工具化、服务于自身利益的本质。耿爽用“何其粗暴、何其荒唐、何其悲哀”(材料14†)的十二字怒斥,直指美国“规则”背后的强权逻辑,这种批判在2025年国际局势下更具现实针对性。
- 乌克兰问题上的反制底气
针对美国无端指责中国“向俄提供军事援助”,耿爽以“如果中国真的提供军事补给,战场局势早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材料3†、4†)回应。这一论断的底气源于中国军工实力的跃升(材料6†提到“从军火商到战争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蜕变”),以及中国在俄乌冲突中始终秉持“劝和促谈”的客观立场,使其反驳更具说服力。
2. 中国外交策略的转变与实力支撑
- 从“隐忍”到“亮剑”的姿态升级
耿爽的发言风格被外媒称为“中国外交风格的转变”(材料9†、16†)。例如,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方明确反对美国“一味制裁施压”,主张“恢复对话”(材料7†、15†);在联合国东道国关系委员会会议上,直接点名美国“三违反”(材料11†)。这种直白的外交语言,反映了中国在综合国力增强后,更敢于为自身权益和国际公平正义发声。
- “全球南方”盟友的支撑
中国通过“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形成战略共鸣。耿爽为海地发声(材料17†),揭露美国对拉美小国的剥削,实质上代表了“全球南方”对霸权主义的集体抗议。这种“为弱者代言”的立场,使中国外交话语在国际社会中的认可度持续上升。
3. 国际局势演变下的现实意义
- 美国霸权疲态与信誉受损
美国近年频繁滥用东道国地位(如拒发签证、加征关税),导致其国际形象下滑。耿爽指出美国对海地的“殖民阴影”(材料17†)和“冷酷剥削”(材料10†),恰逢全球对美国“双标”行为的反思浪潮。例如,法国阵风战机在印巴冲突中的失利(材料6†)进一步削弱了西方武器神话,间接印证了耿爽“中国军工实力足以改变战场格局”的论断。
- 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的博弈焦点
耿爽在联大法律委员会强调“民主立法、善意遵法、公正司法”(材料1†),呼吁反对“单边霸凌”,这与当前国际社会对多边机制的期待高度契合。在联合国总部搬迁呼声渐起(材料2†)的背景下,中国通过耿爽的发言,持续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公平方向演进。
4. 长期战略价值: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
- 从“参与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角色跃升
耿爽的发言不仅反击美国,更主动提出中国方案。例如,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方强调“制裁应服务于政治解决”(材料7†);在乌克兰问题上,推动成立“和平之友”小组(材料3†)。这种“既维权又促和”的策略,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显著提升。
- 为发展中国家争取话语权
耿爽为海地、俄罗斯等国发声,实质上是在打破西方主导的国际叙事垄断。例如,材料17†中“始作俑者必须承担责任”的呼吁,直接挑战了美国长期将危机转嫁他国的惯性思维,为发展中国家争取了更多道义支持。
结语:含金量上升的核心逻辑
耿爽发言的“含金量”上升,本质是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道义感召力的双重体现。其背后是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材料1†、7†),以及对霸权主义的系统性批判。随着美国单边主义引发更多国家不满,中国通过耿爽等外交官的“硬核表达”,正在重塑国际秩序的叙事框架——这不仅是对当前问题的回应,更是对未来全球治理规则的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