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疆域面积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疆域面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变化。根据史料记载,清朝初期,清朝的疆域面积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尤其是在1760年,即乾隆二十五年,乾隆皇帝平定准噶尔后,清朝的疆域面积达到了鼎盛。以下是清朝疆域面积的一些关键点:
-
鼎盛时期的疆域面积
- 1790年代:清朝的疆域面积达到了1470万平方公里。
- 1820年:清朝的疆域面积达到了1316万平方公里。
-
主要领土范围
- 东到西:清朝的领土横亘千山万水,从东到西的领土范围非常广阔。
- 北到南:清朝的领土从北到南的领土范围也非常广阔,包括了西伯利亚、蒙古、西藏、新疆、东北三省以及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
领土的变迁
- 割让领土:清朝晚期,由于外敌的侵犯,满清前几任皇帝辛苦攒下的基业也一点点从后代手中被列强割走。清朝时期,从中国掠走土地最多的就是沙俄。
- 领土损失:清朝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割让了大量领土,如《中俄北京条约》割让了黑龙江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
最终的疆域面积
- 1912年清朝灭亡时:清朝的疆域面积缩小到了1100万平方公里。
- 今天的中国:经过多次领土变更和割让,清朝灭亡后,中华民国继承了清朝的领土,最终形成了今天中国的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面积。
总结,清朝初期疆域面积达到鼎盛,总面积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但后期由于各种原因,领土面积大幅缩水,最终形成了今天中国的领土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