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对“双减”政策落地县域小场景的观察和分析
杨华,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长期关注县域社会和教育问题。在“双减”政策落地的县域小场景中,他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政策执行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一、“双减”政策在县域的落实情况
- 政策执行力度和效果
- 杨华指出,“双减”政策在县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落实,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扩大了学生消化学科知识、提升综合素质的空间。课后服务增加了学生的在校时间,减轻了家长的负担
。
- 政策执行力度和效果在城镇学校和乡村学校之间存在差异。在城镇学校,由于家长和学生的投诉,学校在作业量和难度上得到了有效控制。而在乡村学校,由于家长对政策的了解程度较低,加上学校管理层的属地特性较强,政策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
- 政策执行中的矛盾和问题
- 杨华强调,尽管“双减”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在乡村学校,由于家长希望学校多管学生,加上学校管理者敢于与学生或家长硬碰硬,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顶风作案的情况
。
- 在城镇学校,由于上级教育部门的监管力度较大,学校在政策执行上相对较为谨慎。但同时,由于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需求不刚性,少数学生的投诉就可能对整个学校的政策执行产生影响
。
- 政策执行与评价机制的博弈
- 杨华指出,学校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彷徨和异化的情况。这是因为学校管理者需要权衡政策目标与自身利益之间的冲突。当政策执行对学校不利时,学校可能会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表面上与政策一致而事实上与政策背离的行为
。
- 此外,教育评价机制也是影响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由于应试评价体制的存在,学校往往将目光聚焦于学生的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的素质发展
。
二、县域教育生态及其动态均衡
- 县域教育生态的现状
- 杨华认为,县域教育生态面临着多重挑战。一方面,由于教育产业化及“减负”政策的简单化导向,县域教育出现了短视化、功利化的问题。另一方面,民办学校、校外培训机构的无序发展,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竞争和焦虑
。
- 县域教育各主体之间的博弈
- 杨华指出,县域教育各主体(包括公立学校、民办学校、校外培训机构)之间的博弈,导致了县域教育生态的失衡。公立学校、民办学校、校外培训机构之间的强弱结构,影响了县域教育的格局和发展
。
- 县域教育改革的方向
- 杨华强调,“双减”政策是县域教育改革的关键一招。通过回归民生属性,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家长教育焦虑,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
- 此外,县域教育改革还需要寻找到县域不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