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六体
根据裴秀在《禹贡地域图》序言中的描述,“制图之体有六焉”,这六项原则构成了中国古代地图制图学的基础。以下是对这六项原则的详细解释:
分率是确定地图上长度与实际长度之间比例关系的尺度。裴秀将分率定义为“所以辨广轮之度也”,即通过分率来区分地域的长宽和面积的大小。
准望是确定地图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方位关系。裴秀将准望定义为“所以正彼此之体也”,即通过准望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
道里是确定地图上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裴秀将道里定义为“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即通过道里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
高下是指地图上各要素的高程差异。裴秀将高下定义为“所以校夷险之异也”,即通过高下来校正因地形起伏引起的误差。
方邪是指地图上因地面坡度起伏引起的误差。裴秀将方邪定义为“所以校夷险之异也”,即通过方邪来校正因地形起伏、道路弯曲造成的图上距离的误差。
迂直是指将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进行换算。裴秀将迂直定义为“所以校夷险之异也”,即通过迂直来校正因地形起伏、道路弯曲造成的图上距离的误差。
裴秀的“制图六体”不仅总结了中国远古以来地图学的丰硕成果,而且推出了自己的创造性见解,第一次为中国的地图绘制确立起一套较为严格的科学规范理论体系,使中国的地图绘制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一理论体系在古代中国的地图绘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裴秀的制图六体理论被誉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其在中国地图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无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