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上党梆子
1. 概述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古上党郡地区,即现长治市和晋城市。它形成于明末清初,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戏、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
2. 历史沿革
- 起源与发展:上党梆子形成于明末清初,清代道光末年被官方称为“本地土戏”,1934年赴太原演出时改称“上党宫调”,1954年正式定名为“上党梆子”。
- 剧团成立:1994年,长治市上党梆子剧团成立,吸收了一批较有实力的基层演员加入,形成了一支有力的演出队伍。
3. 艺术特色
- 唱腔与表演:上党梆子的唱腔音乐高亢、委婉、活泼,每种唱腔各有各的乐器和上演剧目。其表演上多用直出直入,强烈明快,侧重唱念工夫。
- 行当与剧目:上党梆子行当齐全,以生、净、青衣、武小生应工的戏最多,小生、小旦、小丑戏不占重要地位。传统演出剧目达到七百余个,代表性剧目有《三关排宴》《天波楼》《雁门关》等。
4. 保护与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5月20日,上党梆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剧团发展:长治市上党梆子剧团在原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同志的直接关怀下,不断下乡演出,培养和巩固了观众群体,为上党梆子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5. 演出活动
- 传统剧目演出:每年,长治市上党梆子剧团会在潞安剧院等场所上演传统剧目,如《三关排宴》,深受观众喜爱。
通过保护和传承,上党梆子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对晋东南地区上党老区一带的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