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全文
《谏逐客书》全文如下: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郑国在秦国实施的“阴谋”是什么?
郑国在秦国实施的“阴谋”是“疲秦之计”。公元前246年,韩国派郑国作为间谍,游说秦国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郑国渠的修建原本是为了消耗秦国的国力,拖延秦国东进的步伐。然而,当阴谋败露后,郑国向秦王嬴政坦白,他虽然最初是韩国的间谍,但郑国渠一旦建成,将给秦国带来巨大的农业收益和国力提升。秦王嬴政最终决定让郑国继续完成这一工程,并将渠命名为“郑国渠”
。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举了哪些秦王历史上的例子来证明客卿的重要性?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举了四位秦王历史上的例子来证明客卿的重要性: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为什么认为秦王逐客是错误的?
李斯认为秦王逐客是错误的,理由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