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logo

剪切力影响火山喷发机制新发现

图片来源:1980年5月18日华盛顿州圣海伦斯火山喷发后的场景(UPI/Bettmann Archive/Getty Images)

火山喷发的基本机制

火山是否发生爆发性喷发,主要取决于上升岩浆中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泡的形成方式和时间。这一过程与香槟酒的开瓶过程类似:当香槟瓶密封时(类似岩浆房中的熔融岩石),二氧化碳保持溶解状态;一旦开瓶,压力骤降导致二氧化碳形成气泡,带动液体向上涌动,形成泡沫并爆发式喷出。

研究突破与新发现

传统观点认为,驱动火山喷发的气泡主要源于岩浆上升过程中环境压力的下降。然而,这种解释无法完全解释某些火山的喷发方式。来自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ürich)等机构的国际研究团队通过模拟实验,发现了新的火山喷发机制。

创新实验方法

研究团队使用了物理性质类似于熔融岩石的粘性聚合物进行实验,将其充分饱和二氧化碳气体后观察其运动特征。实验结果显示,气泡主要在通道边缘形成,这里的摩擦产生剪切运动,促使粘性物质变形并形成气泡。

重要研究发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火山学教授奥利维尔·巴赫曼解释说:"实验证明,岩浆中的剪切运动足以形成气泡,即使在没有压力下降的情况下也是如此。"这一发现表明,即使是气体含量较低的岩浆,也可能因剪切力作用而产生大量气泡,导致强烈爆发。

图示:研究发现的岩浆流动过程中剪切力控制气泡形成的机制(来源:Roche等,2025/Science/ETH Zürich)

实际案例验证

1980年圣海伦斯火山喷发为这一理论提供了实证。该火山虽含有大量气体,但初期仅表现为缓慢的岩浆侵入,导致山体逐渐变形。强剪切力产生的额外气泡允许气体缓慢释放,直到山体滑坡打开火山通道、压力骤降时才发生剧烈爆发。

巴赫曼教授强调:"为提高火山危险性预测的准确度,我们需要在火山模型中考虑通道中的剪切力作用。"

该研究已发表在《科学》(Science)期刊上,题为《岩浆中剪切诱导气泡形成》(Shear-induced bubble nucleation in magm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