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麦北部城市奥尔堡,迈防御公司(MyDefence)专注于研发无人机干扰和防御设备。公司首席执行官丹·赫曼森(Dan Hermansen)表示,市场需求出现显著增长。在10月初之前,公司业务主要面向国防企业,但现在客户群体已经发生重大转变。
迈防御公司开发的便携式防御设备主要供北约国家军队和乌克兰使用,能够有效探测和干扰无人机。赫曼森介绍,该设备通过识别无人机与操控者之间的通信信号,并发射相同频率的强力无线电信号进行干扰。系统不会导致无人机直接坠毁,而是通过控制使其安全着陆,同时还能阻断GPS重连。据统计,这种无线电频率干扰技术对80%至90%的飞行无人机都具有显著效果。
南丹麦大学默勒研究所(Maersk Mc-Kinney Moller Institute)主任卡斯帕·哈伦博格(Kasper Hallenborg)强调,无人机防御系统包含两个关键环节:识别和拦截。丹麦国防学院军事技术研究所(Institute of Military Technology)负责人安德烈亚斯·格雷(Andreas Graae)指出,由于无人机尺寸多样,且常用塑料或织物等难以被传统雷达探测的材料制造,识别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目前,无人机探测技术正在多个方向发展,包括:
受乌克兰战争影响,电子干扰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格雷表示,乌克兰前线普遍采用信号干扰,导致无人机失去控制。为应对这一情况,俄乌双方开始使用光纤控制或自主导航的无人机系统。
瑞典初创企业北欧空防(Nordic Air Defence)正在开发新型低成本拦截器。该公司业务总监延斯·霍尔扎普费尔(Jens Holzapfel)介绍,这种导弹形态的拦截器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具有高速度和低成本优势。
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Mark Rutte)指出,用价值50万或100万美元的导弹击落成本仅为千余美元的无人机在经济上不可持续。这促使各方积极开发低成本防御方案。
在民用领域,安全性是首要考虑因素。如图所示,9月份波兰就曾发生无人机碎片损毁房屋屋顶的事件。因此,除了传统的物理拦截手段,业界也在探索包括黑客攻击在内的"软杀伤"方案,以实现对无人机的安全控制。
哈伦博格建议建立无人机交通管理系统,为每台设备配备电子牌照,实现飞行提前注册。这不仅有助于区分合法与非法无人机,也能减轻警方的工作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