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多美国人来说,提起"三里岛"就像提到"福岛"或"切尔诺贝利"一样,这些地名已成为核灾难的代名词。1979年3月,宾夕法尼亚州中部三里岛核电站的一个反应堆发生部分熔毁,是美国最严重的核事故。然而,与日本和前苏联的核灾难相比,其造成的损害要小得多,没有造成人员死亡,长期健康影响也很少。
这一事件的影响被同期上映的电影《中国综合症》(The China Syndrome)放大。这部由简·方达(Jane Fonda)主演的惊悚片讲述了一位记者调查核电站安全问题的故事,虽为虚构,但与三里岛事故的相似之处损害了美国核电多年的声誉。
近期,微软(Microsoft)签署协议从三里岛仍在运行的反应堆购买能源,将核电站重新带入公众视野。这反映了硅谷正在寻找新的电力来源,为数据中心和支撑人工智能(AI)产业的高功率芯片提供动力。
谷歌(Google)、亚马逊(Amazon)等公司也在投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技术。SMR具有运行温度低、建造成本低等优势,目前中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各有一座投入使用。
前美国核管理委员会主席艾莉森·麦克法兰(Allison Macfarlane)指出,大多数SMR项目仍处于理论阶段。较小的反应堆核心意味着效率降低,距离商业化还需数年时间。
谷歌的合作伙伴凯洛斯能源(Kairos Power)计划到2030年生产50兆瓦核电,并在2035年提高十倍,但这仍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AI能源需求。
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数据中心目前占全球电力消耗约1.5%,预计五年内翻倍。核能可能在未来发挥作用,但前提是获得公众支持。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调查显示,略多数美国人支持发展核能。
密歇根大学副教授莫沙拉夫·乔杜里(Mosharaf Chowdhury)强调,AI发展速度远超此前能源密集型技术,需要多元化的能源解决方案。正如微软指出,没有单一技术能满足全球电力和脱碳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