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嫁妆文化源远流长,与种姓制度密切相关。在古印度,《摩奴法典》严格规定了种姓间的婚配制度,"内婚制"成为最重要原则。这种制度使高种姓在婚姻中享有更多主动权,也为高额嫁妆制度埋下隐患。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嫁妆逐渐演变为上流社会的身份象征。女方家庭为确保女儿获得理想婚姻,不惜重金准备嫁妆。这种现象至今仍深深影响着印度的婚嫁习俗。
在当今印度社会,嫁妆已成为家庭的巨大经济压力源。不论贫富,嫁妆往往包括金银珠宝、昂贵家电甚至现金,成为衡量婚姻的重要标准。比如在比哈尔邦,许多农村家庭为筹集嫁妆而陷入债务危机。
嫁妆直接影响女性在婚后的家庭地位。在北方邦,斯米塔因嫁妆不足而遭受婆家虐待的案例,揭示了这一文化对女性造成的伤害。许多家庭甚至因此放弃对女儿的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剧了性别不平等。
面对嫁妆陋习,印度社会正在积极推动改革。在孟买等大城市,年轻人通过集会和社交媒体倡导废除嫁妆。一些非政府组织通过举办讲座、提供法律援助等方式,帮助受害者维权。
政府也加强了立法执法力度,设立举报热线,打击嫁妆陋习。一些学校开始向学生普及婚姻平等理念,培养新一代的改革意识。虽然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仍需时日,但这些努力正在逐步推动印度婚姻文化的现代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