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美国政府推出一系列救援措施,旨在恢复市场信心和稳定经济。尽管成功避免了部分大型金融机构倒闭,但资金使用缺乏透明度引发的公众质疑持续存在。
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ARP)是危机应对的核心措施。该计划初期着重购买不良资产,后转向直接注资银行。美联储(Federal Reserve)和财政部还推出了包括银行债务担保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并对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和克莱斯勒(Chrysler)等大型企业提供支持。
公众质疑巨额救助资金的使用方向,担心资金被用于维持金融机构高管薪酬而非市场稳定。政策制定者关注获救援机构是否将资金用于支持实体经济。为应对质疑,政府开始提供更详细的资金使用报告。
救援措施在短期内确实避免了金融市场崩溃。2009年3月9日美股触底反弹后开启长期牛市。然而,政策也带来政府赤字上升、国债负担加重等问题。实体经济方面,消费信贷逐渐恢复,部分大型企业实现重组。
金融危机后,监管重点转向"大而不能倒"机构。政府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措施,包括限制高管薪酬、提高透明度要求等,以防范系统性风险。
未来金融监管将更注重透明度和市场信心建设,包括运用科技手段加强市场监测、完善风险预警系统。同时,加强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公开透明运作维护公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