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的鸡蛋短缺问题引发广泛关注。禽流感的持续冲击导致大规模禽鸟扑杀,引发鸡蛋供应紧张,价格飞涨,甚至催生了抢购潮与黑市交易。面对"蛋荒"危机,美国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焦虑不断加剧,而政府则试图通过进口及生物安全措施来缓解局面。同时,围绕市场操控的质疑也引发了反垄断调查,揭示出行业复杂的市场竞争与全球贸易格局。
自2022年以来,禽流感疫情严重冲击了美国的鸡蛋供应。病毒肆虐导致约1.27亿只蛋鸡被扑杀,供应链遭受重创,鸡蛋价格随之飙升。专家指出,禽流感爆发对大规模农场的冲击尤为严重。在密集养殖环境下,一旦发现感染病例,整个鸡群都必须扑杀。
在某些时期,面包店一打鸡蛋的批发价格飙升至10美元。这种情况引发了消费者的抢购潮,导致洛杉矶、费城等大城市的商店货架经常空空如也。面对供需失衡,一些消费者甚至开始考虑自己养鸡来解决问题。
美国鸡蛋产业的高度集中是一个显著问题。根据英国特易购(Tesco)食品公司的数据,美国前十大蛋鸡公司占据全国55%的产量。这种集中化生产模式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也增加了供应链风险。吉林大学的经济学专家指出,大型蛋品公司采用的"集中养殖"模式在疫情中暴露出明显弱点。
传统的生产与流通渠道依然主导市场,导致供应效率低下。即便在科技进步的今天,从农场到超市的运输时间仍未显著缩短。同时,进口渠道受限也加剧了供应短缺。
农业部启动了"进口鸡蛋应急计划",但由于供应国同样受到禽流感影响,该计划实施困难。政府提供紧急补贴支持新建小型禽类农场,并鼓励科技公司研发植物蛋白替代品。
在复活节等需求高峰期,政府与大型超市合作实施价格管控,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保鸡蛋价"行动。然而,国际援助并不顺利,过去的贸易冲突影响了与欧洲等地区的合作。
鸡蛋短缺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包括抢购潮、盗窃案件和黑市交易。在宾夕法尼亚州曾发生十万枚鸡蛋被盗案件,墨西哥边境出现鸡蛋走私活动。餐饮业不得不调整经营策略,收取鸡蛋附加费。
面对高企的鸡蛋价格,许多美国人开始在后院养鸡自给自足。达拉斯的居民通过这种方式既节省开支又体验了田园生活。对于不适合养鸡的城市居民,使用替代品成为另一种选择。
鸡蛋危机引发了政治争议,共和党将矛头指向特朗普政府的经济政策。加州的畜禽福利标准也成为争议焦点,被指责推高了养殖成本。国际贸易摩擦和关税政策进一步复杂化了问题。同时,行业巨头涉嫌操纵市场的指控引发了司法部的反垄断调查,凸显了这场危机背后复杂的政治经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