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被用来推送无休止的广告和定向虚假信息之前,它曾给人一种神奇的感觉。15年前,当你看到有人在网上研究有趣的技术时,通常不会涉及诈骗、监控设备或军事合同。也许我们只是变得不那么天真了,但技术似乎已经失去了许多美妙之处。
然而,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改变了这种看法——有人成功地将图像数据存储在了一只活鸟体内。
本·乔丹(Benn Jordan)是一位音乐家和声学科学YouTuber。上周末,他发布了一段视频,展示了一种独特的数据备份方案:利用欧洲椋鸟作为存储载体。这种鸟类具有非凡的声音模仿能力。
椋鸟拥有一种称为鸣管的高度发达发声器官,能够精确且快速地同时发出多种音调。它们可以模仿几乎任何听到的声音,包括相机快门声、带有混响的录音,以及各种合成和人造声音。
在视频中,乔丹详细展示了他如何手工搭建超声波麦克风设备来记录鸟类发声数据。在视频的13分30秒处,他展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实验:将椋鸟变成图像存储载体。
他首先在频谱合成器中绘制了一幅鸟的图画,这种软件可以将视觉信息转换为声谱图。当这个声音播放给椋鸟后,这只鸟成功地以高保真度模仿了这个声音,使得原始图像可以通过其发声的声谱图完整重现。
乔丹解释说:"这只椋鸟成功学习并模仿了特定频率范围的声音,有效传输了约176千字节的未压缩信息。按照10:1的数据压缩比计算,如果这是一个可听的文件传输协议,理论上可以达到每秒传输近2兆字节的信息。"
虽然与SATA 3固态硬盘每秒超过500MB的写入速度相比仍有差距,而且鸟类可能随时飞走,这种存储方案可能不够实用。但这个实验展示了技术与自然结合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