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Google)量子计算负责人哈特穆特·内文(Hartmut Neven)今天向路透社表示,量子计算的实际应用可能在5年内实现。这与几周前在2025年消费电子展(CES)上英伟达(Nvidia)首席执行官黄仁勋(Jensen Huang)预测的20年时间框架形成鲜明对比。
黄仁勋指出,当前量子系统的量子比特(qubits)数量较理想状态少了约5至6个数量级。量子比特作为量子计算的基本单位,区别于传统计算机的二进制位,能够同时编码更多信息。然而,由于量子态的不稳定性,每1000个量子比特中就有一个会发生失效,影响计算精度。
1946年,ENIAC计算机使用超过17,000个真空管作为计算单元,每隔数天就会出现故障。这个问题最终通过发明微型硅晶体管得到解决,将故障率降低到十亿分之一。然而,量子计算面临的挑战无法通过简单替换硬件来解决,因为量子态的特性是固有的物理现象。
谷歌利用其Willow(威洛)量子芯片发现,增加量子比特数量可以显著降低错误率。通过将多个物理量子比特组合成超级量子比特,形成数据冗余机制,即使个别量子比特失效,系统仍能保持正常运行。
谷歌预计,量子计算技术可应用于电动汽车电池优化、新药研发和新能源开发等领域。然而,内文的5年预测是否过于乐观仍存争议,特别是在黄仁勋的评论导致相关股票市值蒸发约80亿美元后。业界将密切关注这一技术预测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