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断臂自救:48座万达广场背后的悲壮与担当
1992年,王健林在辽宁大连挂出“万达地产”的牌子时,没人想到这个军人出身的商人会在30年后成为中国商业史上最悲情的操盘手。2025年5月26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一纸公告掀翻市场:大连万达将48座万达广场打包甩卖给太盟、腾讯、京东、阳光人寿等组成的“豪华买家团”。这已是王健林连续第三年大规模抛售核心资产——自2023年起,他累计变卖超过290座万达广场,个人财富缩水90%,但这一次,他赢得了前所未有的敬意。
2017年是万达的分水岭。彼时的王健林坐拥200多座万达广场、全球最大院线、五星级酒店帝国,以313亿美元身家稳坐亚洲首富。但高杠杆扩张的恶果在政策收紧中爆发:万达商业负债率飙至70%,海外投资被腰斩抛售,国内资产更遭疯狂甩卖。截至2024年底,万达有息负债高达1316亿元,237亿元债务一年内到期,永辉、苏宁等企业追讨欠款超180亿元。
这组数字背后是刀刀见血的断腕:
当恒大许家印留下2.4万亿烂摊子时,王健林的选择是“卖自己的肉还债”——他质押大连万达98%股权,甚至把240万股“左手倒右手”押给自家子公司,只为保住万达商管控制权。
2015年,王健林喊出“轻资产转型”,彼时无人理解这个地产狂人的逻辑。十年后,当房地产泡沫破裂,人们才看懂他的狠劲:万达不再当“地主”,而是做“管家”。
这次出售的48座万达广场里,万达保留了运营权,靠管理费和租金抽成续命。2024年新开的25座万达广场中,21座是轻资产模式,运营成本降30%,租金收缴率却保持99.5%。这种模式下,万达无需承担建设成本和持有风险,却能靠品牌影响力继续分羹——就像把金矿卖给淘金者,自己只卖铲子。
但代价惨重:万达商管若2025年底前未能上市,王健林需向太盟等机构回购股份并支付12%年息。为了这张生死牌,他连儿子王思聪的熊猫互娱都拿来导流资源。
接盘万达广场的买家们各怀心思:
但比资本博弈更刺眼的,是时代对房企的嘲弄。当年王健林开发大连万达商业广场,首创“订单式商业地产”,拉着沃尔玛、家乐福签20年租约,解决招商难题;2000年他砸6亿建万达院线,被骂“疯子”,结果十年后做成全球最大院线运营商。如今,这些创新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而接盘者正用他打下的江山收割红利。
有人嘲笑王健林“只会卖卖卖”,却选择性忽略:万达至今没留下一栋烂尾楼,没让一个老百姓的血汗钱打水漂。当恒大暴雷、碧桂园摇摇欲坠时,这个71岁的四川老兵在年会讲话中咬牙:“万达的危机,万达自己扛!”
更值得玩味的是交易细节:万达广场虽易主,但“万达”字号得以保留。这或许是市场对王健林最后的认可——就像战场上撤退的将军,丢盔弃甲却死死攥住军旗。
王健林的办公室挂着“天道酬勤”四个大字,如今看来更像黑色幽默。但他至少证明了一点:真正的企业家,不是在顺境中堆砌财富,而是在绝境中守住底线。当48座万达广场改姓他人时,王健林输掉了资产,却赢回了尊严——这或许是中国商业史最悲壮的一课:有时候,站着死比躺着活更需要勇气。